【文献综述】刘西川:文献综述的若干个人体会
“欢迎点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文献综述的若干个人体会
刘西川
一、小引
前段时间,我的好朋友宋瑜邀请我去他们英文写作小组交流。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在文献综述方面的认识和体会,然后前往与小组成员分享。以下就是我在此次交流活动中的发言内容。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有些内容是我做不到的,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只能说是自己向往之而达不到的水平和境界。
文献综述之于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初学者在这个方面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是苦不堪言。概括起来,初学者写出来的文献综述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1)论证无保证!有文献综述的形式或结构,但与目的或策略无关,就是一个样子而已。(2)内容过于凌乱!即使引用了大量文献,但文中缺乏简洁地概括、有条理地呈现,具体来说,就是无法用“表格”或“结构图”直观展示出来。(3)无价值!有综述,但无明确或具体的结论,关键是没有导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
针对并试图改善上述不足,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1)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手段;(2)文献综述的分析策略;(3)文献综述的具体步骤;(4)文献综述的若干细节。
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第一、文献综述不仅仅是描述、说明和归纳,更是论证,论证的核心是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即结论。
第二、文献综述也是一种研究,而不仅仅是研究之前的资料准备。
第三、文献综述的关键其实就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要能可比较),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比较与评价。
第四、文献综述既要讲结构,还要讲具体。所谓结构就是要有文献结构图,所谓具体就是要通过表格方式来梳理、归纳相关研究的内容。
希望我的这些认识和体会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手段
(一)目的
文献综述的目的(或功能)是“评价”,从文体上讲,它应是议论文。
评价什么呢?评价的对象包括:①问题;②理论;③方法;④数据;⑤观点;⑥建议。通常看到的现象是,综述的目的不明确、不具体,忙了半天也没有得出像样的结论来,都是一些套话或空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对象没有搞清楚。
评价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对“观点”的评价,这是大家很多时候都不愿直面正视的。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喜欢转个弯,将评价落脚于对研究思路或研究过程的“转述”,而不愿触碰结论或观点。为什么评价观点这么难?因为它至少需要在两个层次上“考量”观点:第一个层次是需要将观点置放于问题-理论-方法层面,也就是说,一个观点总是有问题导向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附带研究方法特色;第二个层面是需要将某研究的观点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
(二)手段
文献综述的手段(或方式)是“论证”,它就是议论文!
个人认为,文献综述的手段主要有二:一是打表格;二是文献结构图,具体参见下述的分析策略及具体步骤。
三、文献综述的分析策略
文献综述同样是一种研究,只不过它研究的是“文献”;同菜谱一样,文献综述研究的是一道一道的“文献菜”。
(一)全局
如果从全局来看,文献综述应有研究策略,即如何实现评价?涉及到评价,就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的研究策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理想参照法,如计量实证类研究(以OLS回归为参照);
第二类是历史演进类,如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等);
第三类是相对比较法。
由此来看,所谓综述实际上就是要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来对所综述的文献进行比较、概括和评论。
顺带讲一下,要实现上述分析策略,至少要有以下基础:
第一,是要全面!如果遗漏了重要文献,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就比较片面,将有失公允。
第二,是要识货!既要尊重该领域的学术传统,也要注意新意,但注意这是专家眼里的新意。显然,识货的要领是研究者既要有一定理论素养,同时还要有具体的研究经验。
第三,自己要有亲身经历。很多时候,读过一大堆文献后,就自以为懂了、会了,而实际上自己却从未下过水,没有亲力亲为地做过相关研究,写出来的综述自己都感觉不自信。
(二)局部
所谓评价,就是要尽可能“全”。注意,这里的全,一是要有代表性,二是要有典型性。如果不全,有遗漏,后续的论证就会有漏洞,穷尽是一种态度!进而在全的基础上,一是要“坐实”自己的判断;二是要探究缘由,给出相应的解释。
如果从局部(例如某节,或某段)来看,研究综述的具体思路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标准,对相关研究某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其实就是一个基本功,即打表格,其中,尽量做到全面,关键是可比。
注意:此时,综述的主要目标不再集中于所引用的文献,而是综述者自己所要确立的论点,论证思路及相关证据。当然,相应地,段落里句子的主语,也不应该是某个研究者(如张三(2015))。这样的论证一是太弱,二是效率太低。例如,如果A代表加工或思考的观点,A*代表某个研究,那么A*中可能包含了A的元素或某个方面,A*有支撑A的作用,代表了要评价的内容,但绝不是A。
也就是说,评价的一个基本面是归纳!它是论证的前提。因此,从归纳的角度来看,分析策略的基点是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全面梳理并比较。而确立标准的难点是要保证所综述的文献是可比较的。
(三)按内容来切
很多时候,一项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或对象难以在一个全局或局部的框架下实施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当所综述的内容较多时,需要将内容分成几部分。这个时候,需要考虑采用文献结构图(由几个模块组成),用图的形式直观地将所综述的内容链接或展示起来,同时要说明这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注意:“分”的角度有分步(按时间顺序),分层(按空间顺序),分解(按逻辑顺序),等等。当然,也可参照类似的文献综述是如何操作的。
四、文献综述的具体步骤
总的来讲,文献综述需要练习两个基本功:一个是打表格,另一个是文献结构图。其中,打表格——其实就是要归纳,所综述的文献就是证据而已。而文献结构图呢,则需要围绕综述目标进行“分”。如果说打表格是在一定框架下控制住了比较,那么文献结构图就是在更宽广的范围内比较,即仍然是在控制住了进行了比较。打表格是一个基本功,需要一篇一篇地来,强调的是对不同类研究的比较;而文献结构图则是看多了、思考多了之后的架构和部署,强调的是内容之于目标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既需要自己反复练习,也需要广泛涉猎,博集百家之长。
在这里,我特别推荐大家能多关注一下《社会学研究》这个期刊上的文献综述论文,这类论文比较侧重于研究内容本身的评价;相对而言,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期刊的综述性论文对方法或思路的关注较多些,不利于初学者从综述角度对内容及观点的把握;另外,还可以多读读其他领域(如历史学、哲学等)的文献综述,读懂并能领略作者的高明就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了。
(一)打表格
关于打表格,我用曾经发表的一篇论文来说明。这篇论文的具体信息是: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下载这篇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先对国内代表性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见表1。纵向来看,表1共分为四列,依此是:“作者”、“使用的数据”、“研究思路”和“主要结论”。就我们的研究目的——实证考察中国农户信贷需求特征而言,我们认为,所使用的数据和研究思路是影响研究结论的重要原因。从表1的第三列来看,已有研究有两条思路,分别是从贷款用途和未来贷款目的出发。为此,我们将已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分为两类:一类是合约考察法,一类是意愿考察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研究目的比较了这两类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实际上,打表格是对自己脑海中“预设”的检验。以上文为例,要想打出一个有效的文献表格,就得预先找出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来,如数据和研究思路是影响中国信贷需求特征研究结论差异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打表格的方式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比较直观,易于把握,从一张表就可以将所涉及的文献纳入视野之中。
二是便于分类与比较。从分类看,在打表格时尽量将有代表性的研究以及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点”包含进来;从比较看,打表格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呈现不同研究的异同——可关注“结论差异”和“思路差异”。
三是打完表格后,在正文中展开评述时就不会再罗列了。此时,可以直接进行评论,如从数据来看,从研究思路来看已有研究存在什么问题等。这同时也说明,打表格时切记两个要点:一是要围绕研究目的来展开;二是要能进行比较。
(二)文献结构图
文献结构图就是用图表来“描述”相关研究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即是说,要按照研究目的,将所涉及的文献理出层次和线索来,最终要给人一个总体性认识。
直观地来看,通过文献结构图,一方面可以从总的方面综述目的以及这些文献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每一个具体研究在文献结构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文献之间的横向、纵向关系。
以我们的一篇论文为例,来说明文献结构图的具体内容。该文的相关信息是:刘西川、陈立辉、杨奇明:《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治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金融评论》2013年第6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以治理特殊性为切入点,从组织目标、治理结构与机制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对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虽然在文中我们没有给出文献结构图,但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有的,表2呈现了这个文献结构图。
在脑海里的文献结构图中,此类组织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是分析的逻辑起点,它主要表现为成员与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等三类委托代理关系。针对这种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需要在组织结构、所有权结构、分配权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与该治理结构相对应的治理机制则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外部治理机制,这一系列针对治理问题和治理结构的治理机制将最终影响治理绩效,治理绩效则反映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若干细节
1. 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要循环联系,初学者可以找几篇优秀的文献综述论文来体会这三部分的差异与统一。
2. 当脑海里冒出刘某(2015)做句子的主语时,要警觉:这是论证吗?这样的论证有效吗?
3. 分类是否干净?不干净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分类不完备,还有重要文献不在分类范围之内;二是分类的组别之间有交叉,逻辑上不具有相互排斥性。当然,最糟糕的是没有分类!
4. 审查文献结构图!文献结构图是否针对于目的,是否覆盖了已有相关文献?文献结构图中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否有逻辑?倘若文献结构图的内容完成之后,文献综述的目的能实现吗?
5. 有结论吗?结论有价值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和“没有”的问题,而结论价值高低的问题。
6. 小标题不是分类标签,而是文献结构图中的“模块”,最好是观点句。
7. 为什么没有做过该领域的研究,做这个领域的文献综述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说明,即使读了一些文献,也是泛泛而谈,没有切身感受!
8. 以目的检查各部分、各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否实现?
六、小结
何为文献综述?具体而言:
1. 从文体来讲,文献综述是议论文,“论证”不仅是其特色,更是其灵魂!
2. 从性质来讲,文献综述本身也是一种研究,证伪的理念同样需要,即仍然是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3. 从内容来讲,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言,要交代目的、分析策略与文献结构图;第二部分是主体,节标题下应有一段话,交代本节的目的及策略以及该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是根据文献结构图,基于表格内容的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语,回应目的是否实现,以及综述的结论是什么。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文献综述呢?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讲到的治学三重境界相似,文献综述也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可谓梳理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归纳,难点在于要找准问题、理清线索,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研究文献;第二重境界,可谓比较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比较异同并评价优劣,难点在于要到合理的可比标准;第三重境界,可谓论证阶段,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它是抽象的,更注重演绎思维,其输出结果不是对新问题的论证,就是对解决老问题的新思路的论证。
———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希望通过
课程内容学习、刻意训练以及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切实提高年轻朋友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主推三个栏目:
文献阅读与习作课程、个人原创和站在前人肩膀上。
该号由华中农业大学大学刘西川教授负责的研究团队维护,
希望广大本科生、研究生朋友关注和加入。
/ 文心雕龙 /
———